当前位置: 首页 / 2018 / 图文(其他) / 二等奖 / 正文

我所认识的张小龙

本文作者是刘玉老师,她从一个老师的角度来写她所认识的张小龙。刘玉老师和张小龙相识于1999年,当时刘玉老师正致力推广华中大校友编写的软件开发书,张小龙审稿《电子邮件与FoxMail问答》,因此结成朋友。文章中刘玉老师以三个关键词:聪明、厚道、低调来形容张小龙,通过回忆珍贵的点滴过往,给读者塑造一个老师眼中的张小龙形象。

(刘玉,写于2013年7月)


我和张小龙是怎么认识的?

我从1999年开始,想对校友开发的优秀软件写书推广,在为电信系在校研究生陈琦顺利写完《BBS与Cterm问答精粹》之后,他推荐我第二本书应当撰写当时已有很好口碑的Foxmail,因为开发者也是我校电信系校友,叫张小龙。于是我冒昧写信给张小龙征求意见,他爽快同意并答应担任审稿,于是《电子邮件与FoxMail问答》在2000年也顺利由我校出版社出版;后来Foxmail5.0发布之后,他又介绍同事植国贤与我和我校研究生乔宇锋合作,2004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Foxmail5.0使用教程》。小龙一直把我看做母校的老师而尊重有加(尽管他读书的那七年我根本不在电信系任教),而我则受到小龙超出凡人的淡定心态的极大影响,走出了人生低谷,每次去广州出差,只要有时间,必探望小龙,由此结成了朋友。

相识13年,我用三个关键词形容小龙:聪明、厚道、低调


聪明:

张小龙入学青涩照

2000年张小龙已是《企业家》封面人物

张小龙在大学里所修数学类课程全都在90分以上,算法语言(FORTRAN)95分,微机原理更是高达97分,体育成绩也很棒,一看成绩单就知道是个聪明的学生。不过真正令人佩服的是,他本科和硕士阶段都是学的微波专业,在互联网进入我国之前就毕业离校了,却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下(我见过他因住处潮湿而严重发霉的相册)自学电脑编程,并在1996年英文版电子邮件客户端软件刚登大陆的时候,能够只为了“自己好用”而开发纯中文版(可不是简单的在英文版上加壳汉化哟)的电子邮件客户端系统,若是智商不高的人哪里敢动手尝试?他做好之后也没料到会迅速传开,被《电脑报》评为当时国产共享软件第一名,而且连续多年都位居榜首,更可贵的是,当他电脑里的用户来信超过两万封以上时,他也从未考虑过收费或插播广告,一直独自维护,任劳任怨。除了他的好脾气和极高的工作效率之外,如果没有高超的设计架构,哪个软件经得住补丁上面摞补丁,“稀眼麻袋上绣花”呢?更不可能一直风行到现在,就算是大公司千名程序员联手开发的软件,有几个软件生命周期能像Foxmail这样超过15年?

Foxmail界面简洁易用,老少咸宜,看起来好像技术门槛不高,但据小龙说,底层的代码相当复杂,考虑了很多稳定性设计和用户体验方面的细节;直到现在我还是忠实的Foxmail用户,每天开机联网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Foxmail并按下F4键,一键便可收下我所有不同邮箱的来信,感觉极爽。现在听到人们在夸微信好用、“对用户体验做了很深的研究”,我想,这本来就是小龙一贯的设计风格呀。不过凡是稍微懂一点代码设计的人都知道,要实现某个功能,可能只需要20%的代码量,但要保持其稳定性和易用性,至少还需要增加80%的代码量,牛人和非牛人的区别就在后面这一部分,无疑地,张小龙是这方面的顶级高手,千禧年之前的20世纪就已经是圈中公认的我国第一代程序员中最有名的大侠之一。

此外,他在Foxmail和微信之间,还开发了脍炙人口的软件产品——QQMail,特别是其中的超大邮件传输,中转站和漂流瓶的设计,无数网民天天都在用,殊不知也是张大侠的杰作。现在他能开发出更受用户喜爱的微信,我一点也不奇怪,这是他一贯替用户着想或解决用户深度需求的自然结果,即使没有微信,也一定会有别的“小龙精品”产生。

我周围学生都知道我喜欢说:“聪明人做什么都聪明”,这种感叹最初就是从

2005年,运动中的张小龙

张小龙的身上看到的。比如IT行业中的编程高手中,不少人是“技术闷骚宅男”,按小龙内向的性格推论,应该与体育竞技完全不沾边。可是听他周围的朋友说,他打保龄球是顶级高手,后来学打网球又成了广州专业级选手,就是玩卡丁车也是广州市的TOP1级别。我看他平常文质彬彬的,有点不相信,与同事一起去广州时,特别要求去卡丁车赛场亲眼看他“玩儿”,结果我的同事开了一会儿就双臂颤抖,而他则是“相!当!的”生猛,不服不行。


厚道:


小龙从不玩虚的,人很实在,脾气也极好,连说话都是慢慢的,平心静气的,我从没见他发过火。

他对名利看得很轻,但对朋友却看得很重。所以,无论有没有Foxmail、QQ邮箱或者微信,他身边总有一堆铁哥们。

讲几个他与母校的小故事吧。

2000年5月9日,他带着博大互联网公司几位同仁一起来我校招聘,对他而言则是毕业7年重返母校,他特意让出租车停在学校南大门外,和同事拖着行李箱步行而进,还在毛主席像那儿停下来照相,对于从不喜被拍的小龙而言,这样的举动说明他内心是非常激动的。

他一来,首先去探望硕士导师向勋贤(一个极本分和内向的普通教授),当然其他校友回来也多半会这么做,可是3天后临走时,他为招聘之事忙成那样,却执意再去导师家道别,这就很令人感动了。

那次接待的某天晚上,我陪张小龙一行去南大门外吃夜宵,他们对武汉虾球和炸藕赞不绝口,吃到深夜两点,小龙提出继续玩儿,我还以为他自己很想疯呢,于是又“打的”去街道口,大家先打保龄后K歌,唱得不亦乐乎,但张小龙却并非我想象中的“麦霸”,一直坐在角落里笑眯眯的看大家疯。后来小龙对我说,他之所以提议出来玩,就是想看见大家开心的样子。大家开心了,他也就开心了。

我翻出当年在我校白云黄鹤BBS上发的一篇帖子,上面还描述了一个细节:

在学校有关部门的建议下,博大公司爽快答应赞助2000年的华工主页设计大赛。

当谈及主页作品的评委如何产生时,博大方面与我校同学的态度惊人一致,都赞成大幅度增加学生评委,因为IT业本来就是年轻人领先的朝阳行业,如果评委全是白头发、白胡子的老先生,恐怕很难评出真正的好作品。

如何尽量公正地产生学生评委呢?博大方面十分赞同在白云黄鹤BBS上投票选举的办法。我和计协会长提出,能否从7万元费用中划拨2千元经费给白云黄鹤站时,他们马上将这一意见记录下来,准备临走之前向校方提出建议。我无意中还听到张小龙悄悄对手下说,若校方感觉为难的话,就单独再增加2000元给BBS站……刹那间,我感觉好亲切好温暖:毕竟是校友、毕竟是年轻的同代人、毕竟是厚道的张小龙,血毕竟浓于水啊!

(前两天我在校内家属区还看到一位老人穿着印有“2000博大杯网页设计大赛”字样的T恤,可惜来不及掏手机拍照)

2000年暑假,我带女儿去深圳度假,返程时特意在广州小龙所在公司停留了两天,看到公司员工无论资历高低,统统喊他“小龙”,现在的微信团队里也是这样,十分平等;我们母女的住宿我一直以为是公司出钱,后来才知道是小龙私人掏的腰包。

我还听说他曾接待朋友夫妇大年三十从外地来他家过年,这种时候招待朋友我可做不到;据说这次接待还特别倒霉:在外出吃年饭的路上朋友遭劫,于是陪同朋友到派出所一直处理到深夜,那过得是啥除夕啊,可看他说起这段时的表情,一点怨言也没有,满满都是对朋友的歉意。

我在认识小龙时已进入不惑之年,可能是因为长期缺乏成就感吧,反而“惑”得更厉害,但他对我“解惑”的帮助相当大,一是耐心“倾听”,虽然每天都有无数邮件塞满他的邮箱,但他对我的去信每信必复,对我写的东西给予鼓励;二是对我那种急于得到外界认可的敏感情绪非常委婉的批评,比如送我庄子的书,或者介绍我阅读其他有意思的书籍,他用自己的淡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行事方式,让我有所顿悟,于是下决心寻求改变,这才有了后来创建Dian团队的举动。

所以,每年团队年鉴我都会送给他,让他看到因为我的转变而带给学生们的转变。他曾笑着说,你们团队的年鉴比我们腾讯公司的年鉴还厚呢。

2009年6月我去广州拜访他时,叫上了一位刚到广州工作的毕业队员,他请我们吃饭时特别询问那位学生“你找了女朋友没有?”一看学生摇头,他马上调侃:“都是让你们刘老师给管住了吧,刘老师你这可不对,要让学生们在校园里尽量体验生活中更多的东西,就是同居你也别管”。这对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我冲击很大,我想了好久才想通,现在独生子女太自我,不懂得忍让和妥协,但谈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在磨合中可以互相教育,比老师讲道理见效得多。从此我真的不管团队队员谈恋爱了,有时还与学生一起开开玩笑,若是队员们觉得现在的刘老师思想观念有变化,那就感谢张小龙吧。

当我问小龙,如果他代表腾讯公司招聘,会挑选什么样的学生呢,他说,只要学生告诉他曾在宿舍电脑上用虚拟环境搭建过FTP或BBS或其他之类的小型服务器,他立马就接收,见我满脸的问号,他解释说,在招聘通信专业人才时,主要考察是否真正理解通信协议,自己都动手实现过某种通信协议,那就证明真正掌握了。这对我从体制外的Dian团队组建体制内的种子班很有启发,我们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就要求学生“抓包”分析报文;也鼓励《通信原理》的教师给种子班学生安排大型课程设计,动手搭建模拟通信系统。

2011年10月29日他与全班同学毕业20周年回母校聚会时,给我打了个问候电话,当时我正在外地出差,电话里建议他去启明学院参观,也学生们作些技术上的指导,他一开始没答应(我不在武汉确实不便),但过了不久他又主动来电话说,愿意抽20分钟时间与我的队员分享一下微信背后的产品观,我非常高兴,尽管那时我自己还没用过微信,更不会料到如今微信竟有近四亿用户,但当时年轻学子已不少人对微信好奇和喜欢,相信他的介绍对年轻学子们会有很大启发和激励。

我出差回来后,特意调看了学生拍摄的所有照片和录像,深受感动,我粗略估计,他和同窗校友在启明学院楼下、楼上参观就需要1小时,在教室里讲述微信设计理念又是40分钟,比原计划时间翻了数倍,当时在场的学生可真有福气啊。我也看到在轻松自然状态下的小龙,发自内心的笑容是那么灿烂!

张小龙在看Dian团队队员手绘的卡通校园地图

张小龙给队员们介绍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直到现在,我们Dian团队因为微信公众账号的相关项目遇到瓶颈找他求助,他即使身在国外,凌晨1点还发来邮件提供解决方案。

低调:

自从微信火起来之后,张小龙这个名字也跟着火了,就连我们这些离他千里之远的“外圈人”也感到灼热,记者很难采访到他本人,即使报道也鲜有独家照片。不少人以为张小龙是成名之后刻意保持低调,其实大谬,这正是他一贯的行事风格。

我虽然每次去广州都会拜见小龙,每次挎包里也都带着相机,但他极度不愿合影,更不愿录音或录像,他从眼神里表露出来的那种抗拒感,让人感到,若再强行要求便是对他的极大伤害。

前些时见新闻报道说张小龙在腾讯讲了整整7个小时的微信产品观,我嘴巴都张成了“O”型,这怎么可能?!但再一看报道的末尾,张小龙说只此一次,今后再不演讲,于是我笑了,这才是小龙的真风格嘛,一点都没变!

我记得,2000年他回母校招聘时我请他给学生们作报告,校计算机协会拟定的题目很大:《中国共享软件之路如何走下去》,希望他谈一些高瞻远瞩的内容,也希望他能传授一些技术层面的经验。可是,张小龙认真准备PPT到凌晨5点,列出的话题却是:

l作为一个软件工作者,最应该具备的素质是什么?

l在做技术之前最应该看清的问题是什么?

l当你加入一个公司之前,你应该具有的思想准备是什么?

他的演讲不长,一直保持着波澜不惊的语调,反复强调要充分认清自己、要追求专业化(professional),勿当泡沫人才。

undefined

2000510日张小龙回母校给学生们作报告

会后小龙对我说,演讲中所谈及的这些感受,是在其他正式场合从未公开讲过的,真正是发自肺腑,是积多年的经验、教训、磨难、摸索和痛苦思考之后沉淀的产物。

可惜,当时的听众刚处在接触代码编程的狂热中,他们对小龙不谈编程技巧表示失望,这使我非常尴尬。但我将网上的反馈转告小龙时,他只淡淡的说了一句:“众口难调”,并感谢我费心收集网上意见并转告他们。

去年10月,我所带领的Dian团队为庆贺校庆60周年制作了《点说华科》系列视频,第一集末尾提到有位当年寂寞的在喻家山上做实验的校友,20年后开发出微信“摇一摇”,我怕别人看不懂,就让制作者加了一张学生卡:“张小龙,华中理工大学微波871”,这一集微视频上线后当天点击量就十几万次,我向微信团队通报后,小龙先是称赞我们的视频不错,分寸把握得很好;但当他发现了那张小小的学生卡时,专门托人捎话,一定要我们删除那张“名片”,我们无奈只好重新上传删减版。

我带Dian团队珠三角分站老队员去微信团队参观,小龙安排市场部总监出面接待,但他自己始终没出来“接见”大家,让我们“合影留念”的愿望落空,晚餐他也没来赴约,用微信抱歉说“今天不行啊”,如果是别人这样“不给面子”,我可能会生气,但因为了解他,我特别理解:也用微信回复他:“理解,出名=不自由”。

有人说,张小龙如果自己出来挑头干,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但我知道,这几乎不可能,“干大事业”并非他的追求,他只不过是一个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的聪明人,对朋友和后辈真诚相处的厚道人,一个喜欢简单生活的低调人。

附:此文我先发给张小龙征求意见,但他不同意公开发表。来往邮件如下:

****************************************************

小龙:你好!

微信一火,你一出名,连我们这些远隔千里之外的武汉人也有“灼热感”。但灼热归灼热,却都很为你高兴和自豪。你导师向勋贤教授老实巴交了一辈子,现在走在路上大家都对他恭敬有加,记者采访我,我婉拒,让他们去找你上铺的兄弟张惕远(张惕远在我们系早被边缘化了,我希望能多给他一点存在感)。

附上长江日报最近的报道《华中科大走出的“独孤大侠”》,其中“南大门外面看录像"的细节让很多年轻校友倍感亲切。

由于我一直拒绝配合采访,也遭到一些善意的“批评”,连一些资深校友都说我太“愚昧”——刘老师你介绍张小龙,是为母校作贡献的好事,为什么讳莫如深?

我于是想通了,别看咱们学校已经毕业32万校友,但至今还没有出现造福4亿人的杰出者,每年高校排名都往下降,虽然校长说“我们不要为排名所累“,可是家长和考生会排序啊,现在高考招生除了湖北省内强一点外,其他省份很惨的,有的省份我们连武汉理工大学的分数线都不如。我连电信系的大班课都不去讲了,学生一年比一年质量差,唉。

因此,当我们学校记者团的主编刘棉同学提出要采访我时,我不再沉默了,趁着在家养病这几天,自己动手写了一份5千字的《我所认识的张小龙》,希望能通过你的审核。

敬请支持母校工作!

礼!

刘玉(2013-07-19:19:15)

*********************************************************************

刘老师:

写得真好!仔细看了,很多历史又浮现眼前,很感动!

我自己先收藏了!

不过,我还是建议别发表了。你知道,我也不想成为所谓的名人,也不希望成为大家口里的谈资,这些对我的工作没有帮助,反而会受到很多外界干扰。特别是我们公司公关部阻挡了很多外部采访,大家都知道采访不到,如果你这个文章一出来,又会让媒体有了东西可说。所以还是先保留下来吧。

谢谢你!

张小龙(2013-07-20:0:25)

*********************************************************************

2000年张小龙毕业后首次回母校期间,在我家作客的镜头。

版权所有:华中科技大学   鄂ICP备0500332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