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23 / 图文(其他) / 一等奖 / 正文

“碧”路蓝缕启新程,栉风沐雨“生”不息

“碧”路蓝缕启新程,栉风沐雨“生”不息

——徐辉碧教授忆与生命学院的故事


徐辉碧,无机化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62年起任教于华中工学院,1999年至2003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第一任院长,2003年在生命学院返聘工作至2012年。她是我国硒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的先行者,主要著作有《纳米医药》等,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60余篇。

2012年,徐辉碧教授在生物无机化学会上发言


徐辉碧教授出生于1933年,2023年刚好90岁整。她亲历了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点的申报以及生命学院的成立与发展壮大,为学院做出了奠基立业的卓越贡献。在生机盎然的春日,我们登门拜访了徐教授,在她的讲述中经历岁月的倒流,聆听那段开辟事业、迈上新程的故事。


白纸绘新图

1978年,华中工学院时任院长朱九思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他聆听了许多学者的发言,敏锐地意识到生命学科的发展前景,决定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访学。徐辉碧教授也在第一批选派范围,经生物力学的创始人冯元祯教授介绍,前往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Schrauzer教授实验室从事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

1979年,徐辉碧教授在Schrauzer教授实验室研究生物无机化学


当时学校里还有另一位赴美学习生物力学的王君健老师,他学习三个月后便将该学科的前沿研究方向带回了祖国。随后又作为华中工学院生物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筹划申请博士点。彼时,学校的生命科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老师们从不同的学科出发,走向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除了徐辉碧教授研究的生物无机化学和王君健教授研究的生物力学方向之外,还有康华光教授研究的生物电子学。一个博士点需要三个不同的研究方向。1982年,在学校组织下,徐辉碧教授联合王、康两位教授共同提交了申报资料。19831月,华中工学院获得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最早的两所高校之一。徐辉碧教授说,“当时全国应该还有别的学校做这方面研究非常厉害,但是他们醒的不够早。而我们在朱九思老校长的带领下,走在了前面,成为了全国最早的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点。在整个学校只有几个博士点的情况下,一个新的博士点弥足珍贵。”

起步于时代前列,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点培养了中国科学院徐涛院士,华中学者领军岗、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祥良教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春英教授,“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博等杰出人才,为国家生命科学技术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其中,杨祥良与陈春英两位教授作为徐老师门下的同门师兄妹,现如今已是中国纳米科技的领军人物。

2021年,杨祥良主任一家看望徐辉碧教授与杨叔子院士



柔肩担重任

199912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了,迄今已有23年之久。但实际上,在五六年之前,学校已经开始讨论生命学院的成立问题。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时任校领导认为,生命科学非常重要,但学校只有一个生物工程系,这是远远不够的。其二,学校里好几个系的老师在做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具备成立学院的初步基础。

这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便是康华光教授。1987年,康华光开始开展细胞生物物理研究和技术开发。他在这一方向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带领科研小组研制出了中国首台膜片钳放大器,并用这台仪器,第一次记录到了神经细胞的单通道电流,为我国生理学科的崛起和人才的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2年,康华光邀请徐辉碧老师一同成立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研究所。他们向时任校长黄树槐提出申请,所提出的诉求既不是要研究场地,也不是要研究经费,仅仅是希望学校批准两个单位能够联合开展研究。1993410日,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成立。徐老师笑着说,“后来我的博士生常常到康老师他们那里去做实验,他们在南一楼,我们在化学楼,交流很频繁,两个单位真的就像一个研究所一样。”就这样,华中理工大学有了自己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

1993年,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成立大会


研究所成立之后,学校开始考虑成立学院,以生物系为基础把做生命相关研究的老师聚到一起,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进步。从1993年到1999年,黄树槐、杨叔子、周济三位校长都在筹划这件事,但他们面前都横亘着同一个障碍——没有合适的院长。

1999年,苦于找不到人选的时任校长周济找到徐辉碧寻求建议:“徐老师,你看谁来当这个院长比较好?”徐老师提议不必局限于学校内,可以到外单位选一个,最好选院士。她提名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时任所长朱作言。他是细胞发育生物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济听了这个建议,马上到水生所去找朱作言院士。朱院士很快同意了:“那好,那我到华工来做生命学院的院长!”长久以来的困扰就这样解决了,大家都欢欣鼓舞。结果天不遂人愿,还不到半个月,国家任命朱院士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从武汉调去了北京。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周济没有办法,再次找到徐辉碧。这次谈话的内容不再是寻求建议,而是希望徐老师承担起这个重任。但徐老师认为自己并不合适:一是已经66岁,年纪较大;二是虽然做了生物的交叉研究,但毕竟不是生物科班出身。因此拒绝了这一请求。

但周济没有放弃,而是锲而不舍地开展“持久战”,一次又一次地找到她。最后他说:“你是共产党员,你要服从组织的决定。”与此同时,徐辉碧也考虑到因为院长人选一事,生命学院的成立已经延迟太久,她迫切地希望能尽快把学校的生命科学发展起来,于是与周济达成了协议,各自妥协一步:她来做生命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但只做一年;周济则用这一年时间去寻找更合适的院长。

经历几多波折,199912月,学校在原生物工程系的基础上,整合原信息工程系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光电子工程系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所,成立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徐老师带领的生物无机化学团队由于化学系力量不足,没有加入生命学院。她只身来到生命学院履行“一年之约”。一年时间到了以后,徐辉碧问周济:“周校长,你想好新院长的人选没有?”他说:“没有,你再做一年吧。”又过一年,徐辉碧再去问他,他还说:“没有,你再做一年吧。”考虑到学院起步的不易和招贤纳士的困难,徐辉碧做了四年院长,带领生命学院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聚力创事业

担任院长期间,徐辉碧与生命学院第一任党委书记耿建萍的工作思路主要有三点:抓学科,抓教学,抓人才。

2001年,徐辉碧教授和耿建萍同志与骆清铭、徐涛等学术带头人共同创业


学科发展上,学院有生物医学光子学这一新兴学科。它是光子学与生命科学相互交叉、相互促进而产生的新的学科分支,渗透且融合了生物、物理、医学、光子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知识。1997年,骆清铭教授从美国Britton Chance实验室回到母校后,一直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1999年,他调入生命学院工作,继续推动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徐辉碧与耿书记经过仔细研究,决定将这一学科作为重点学科进行支持。但这一决定遭到了质疑。有些人并不认同这一研究方向,认为生物医学光子学根本不能算是一个学科,更没有发展前景可言,所谓的“发展”都是骆教授自己的猜测。骆清铭听到诸如此类的言论,从美国跨洋带回了学术前沿的会议手册进行展示,有力击破了怀疑与非议。2000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152次香山科学会议“生物医学光子学与医学成像若干前沿问题”上,也确定生物医学光子学为国家重点发展和资助的研究方向。徐老师阐释当年做决定的想法时说:“大家都亟需仪器,可是钱是要重点投入的。扶持重点学科不仅是团队能够出成果,对于扩大学院、学校的影响同样大有裨益。”

现如今,生物医学光子学已经成为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旗舰方向,建立了世界一流水平的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基地,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等科学研究项目百余项。单细胞分辨的全脑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MOST)系统与脑图谱技术系列成果在ScienceNature Method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并被美国和欧盟脑计划采用。可以说,这些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徐老师与耿书记在起步之初对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大力支持。2003年徐老师退休后,骆教授也接过了她手中的“接力棒”,成为生命学院第二任院长,夯实学科建设,促进学院发展。

人才培养上,徐辉碧不仅坚持为学院的青年学者提供宝贵的成长机会,在他们有更好的发展平台的时候,她也会毅然支持。徐涛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徐涛师从康华光教授,生命学院成立后担任学院副院长。2003年,他获得了前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开展研究的机会。但有许多人认为,应该将他留在武汉,否则就会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徐辉碧却说,她觉得并不是这样。在她的支持下,徐涛前往北京。他对生命学院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离开武汉的前两年,坚持每个周末从北京坐火车回到学院指导研究生,“种自留地”。2013年,徐涛促成了生命学院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合作,联合创建贝时璋菁英班(入选贝班的同学前两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两年在中国科学院开展系统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训练),有力拓展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途径。

2019年,进一步深化共建贝时璋菁英班


徐涛与骆清铭分别在2017年和2019年获评中国科学院院士。徐辉碧老师由衷地为他们骄傲,她也表示:“虽然他们不是在生命学院评的院士,但是他们的的确确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生命学院为他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上,徐辉碧老师也做出了奠基的贡献。刚到生命学院来做院长的时候,徐老师就发现这里的教学工作有一些不足。她毫不客气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给出了建议。徐老师建议,首先应该设置教学小组,教授同一门课的老师要一起讨论课程的重点、难点;其次要互帮互助,请年长的、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帮助年轻的、缺乏经验的老师。后来生命学院果然建立起了教学指导小组这样的制度,这一制度在各位老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徐老师在退休之后返聘回生命学院时,也加入了教学小组,为学院的教学进步继续添砖加瓦。


为霞尚满天

2003年,徐辉碧老师70岁退休。但她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返聘至生命学院药物研究所。2009年,华中科技大学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纳米中心)由科技部批准成立。徐辉碧老师担任中心荣誉主任,一直工作到了80岁。

生命学院的纳米研究与徐老师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让我们把时间倒回1996年。这一年,徐辉碧老师在北京参与生物无机化学学术带头人的小型会议。会上,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王夔院士做了关于纳米世界生物无机发展的动向汇报。他提到,无机化合物粒径大小和生物效应的关系现在是国际上的一个崭新研究方向。徐老师听了以后觉得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就指导博士生用四硫化四砷(俗称雄黄)磨成粒径大小不同的粉末,在小白鼠身上开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其生物效应确实因粒径大小而产生不同。徐老师认为,这一结果需要从纳米角度上来看,就对她的学生、现纳米中心主任——杨祥良教授说:“纳米研究值得做。”

2003年,生命学院从东五楼搬入东十一楼。徐辉碧老师卸任生命学院院长一职,返聘到了学院药物研究所。院楼的搬迁给纳米研究带来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以前东五楼面积小,“挤得一塌糊涂”;东十一楼面积大,大家做实验、做科研更加方便。但徐老师作为返聘的教授,既不要办公室,也不要办公桌,就跟杨祥良老师共一张桌子,坐在一起办公,一起商量纳米药物的研究方向。纳米药物方面已经有了雄黄的实验基础,又因为雄黄是一种中药,两位老师便提出了纳米中药的创新思路。研究成果在《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期刊上发表,在学界产生了影响。恰逢此时,教育部召开中药改革创新发展的专题研讨会,徐辉碧老师与杨祥良老师一同作为代表前往北京参会。在会前,他们向科技部汇报了在纳米中药方面的进展。科技部的相关领导听完之后认为这一思路非常具有创新价值。从北京回来后,两位老师将科技部的意见汇报给学校的时任党委书记朱玉泉、校长樊明武。学校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纳米研究室进行支持,这为之后纳米中心的成立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回忆到这里,徐辉碧老师笑着说:“这时杨祥良就跟我说,徐老师,我们应该再申请省里科技厅的支持。我说这样很好。其实一直到现在,他有重大的事情都会来跟我商量,我也总是很支持他。我们两个一直是这样。”

2004年,纳米药物研究室得到了湖北省的支持。2009年,在省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纳米药物研究室成功获批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时任副校长邵新宇院士代表学校参与了报批和最后的验收。国家纳米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纳米药物制剂、纳米医用材料、纳米诊断检测技术等,为肿瘤等重大疾病基础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变革性技术,也有力支撑了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两个A类学科的发展。“纳米研究值得做”——1996年徐老师这短短的一句话,定下了未来二十余年生命学院纳米方面引领前沿的音弦。


2023年,徐辉碧教授在家中向我们讲述过去的故事


结语

1979年,在国外学习硒生物无机化学时,徐辉碧老师与生命科学联结了起来;1982年,申报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点时,她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1999年到2013年,她更是与生命学院结下了不解的缘分。这位专业领域的先行者、教书育人的好老师在这里是独具慧眼的首任院长、是筚路蓝缕的奠基之人。忆峥嵘岁月,悟今日担当,生命学院师生必当在新时代踵其事而增华,为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版权所有:华中科技大学   鄂ICP备0500332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