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21 / 图文(其他) / 一等奖 / 正文

同济医院:决战重症高地的“生命特战队”

童萱

在这场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在决胜之地湖北武汉,

有一个中流砥柱——

他们秉持“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的信念,为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筑起了一道白色长城;

他们主动请缨,迅速改造两个院区,收治3300多名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成为武汉集中收治重症患者最多的定点医院。

它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作为国家队,大疫当前必须主动担当。”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附属同济医院党委书记王伟说,“找准方向、蹚出路子,打出抗击病魔的组合拳,是必须完成的使命。”

有一支特别的队伍——

他们是医院多学科合作缩小版,作战灵活,各施所长,插管、护心、护肾、护肝、护脑……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

他们决战在“重症高地”,为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疗提供专科临床支持,以坚韧的意志和精湛的技术守护生命。

这支队伍活跃在同济医院,与来自全国的40支援鄂医疗队、5000余名精兵强将并肩战疫,与时间赛跑,同死神较量,为生命护航。

他们是同济特战尖刀连,更是“生命特战队”。

他们以“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精细化管理”的科学救治模式,为治疗危重症、降低死亡率做出成功探索。

3月10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文,要求推广同济“光谷经验”。


特战尖刀连:多专科合作攻克难题

新冠肺炎危重症有多险?

——可能一个咳嗽,肺就“破”了。

危重症患者救治有多难?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多合并有心脑血管、内分泌等方面的基础性疾病,随时引发炎症风暴。

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型发现的病毒,其致病的机理并不清楚,所以更多的时候都还是对症的治疗。同济医院通过疑难病例分析发现,导致危重症患者死亡的不只是肺部损害,更多的是多脏器损害。

多数援鄂医疗队主要是感染科、呼吸内科和重症科的医生和护士组成,其他学科人员相对较少。针对各援鄂医疗队在救治过程中普遍遇到的临床问题,医院将多学科合作的精华版,搬到两个重症患者救治院区。由气管插管、护肾、护心、护肝、护脑及精神心理、中医药、临床营养、康复、气切、咽拭子采样、压疮专护攻关、重症救治MDT和金银潭共13支小分队组成“生命特战队”重症救治团队,24小时待命,面向各病区提供临床技术支持,补足专业“短板”,形成了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精细化管理的科学救治模式,降低了病亡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学医的志向化为不曾停歇的脚步

从武汉吹响疫情的第一声号令开始,湖北省医疗救治组专家组组长、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建平的战疫步伐就没有停歇。

赵建平的父亲是一名全科医生,半夜三更有求助,父亲随叫随到,深得乡邻信赖。“感谢父母,从小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之下,我立下了学医的志向。”赵建平从医的初心如此质朴,足以支持他为了护佑生命奉献终生。

作为最早发现疫情并主动上报的专家之一,他也最早在全国呼吁加强医务人员感染防范;他深入金银潭医院,指导救治,是最早参与制定国家卫健委诊疗规范(试行)的专家之一;他提出激素在新冠肺炎治疗中的地位及无创呼吸机的应用价值。

他非常关注轻症转重症的“关键节点”,提出对于新冠肺炎早期轻症病人,不建议使用激素,但对于发病7-10天后如出现持续高热、明显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或肺部影像学进展明显的患者立即使用激素治疗。其中,对氧饱和度情况不好且高流量氧疗效果不显的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更好。临床数据证明这种方式比直接气管插管预后更好,能有效地避免一系列的并发症,提高救治率。这对全国重症救治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2020年4月,他作为囯务院联防联控医疗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驰援绥芬河,持续战斗1个多月。7月,乌鲁木齐通报发现一例新冠病毒确诊患者,赵建平作为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组成员当日启程,他和其他专家一起带去的武汉经验为绥芬河、乌鲁木齐等新发疫情的成功防控起到了关键作用。


插管敢死队:“我们不上,谁来上?”

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肺部严重病变的情况,呼吸困难,需要通气治疗。在无创呼吸机不能满足患者病情需要的时候,则需要进行气管插管。这也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

气管插管工作其实是一项极高危的工作,因为当麻醉医生在患者口鼻附近进行近距离插管操作时,呼吸道会喷射出大量的病毒气溶胶,其风险可想而知。

单兵作战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团结起来力量更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支特殊的队伍紧急成立,医院同事称他们为“插管敢死队”。

“如果说现在的医生是刀尖上的舞者,那么麻醉科医生,就是在刀尖上和病毒跳‘贴面舞’。” 插管队队长、同济医院麻醉科医疗副主任兼任党支部书记万里说,“我们不上,谁来上?”

麻醉医生接到通知,要求马上为危重症患者实施气管插管。这也就意味着患者病情已非常严重,他们必须争分夺秒从死神手里抢人。

2020年2月11日,患者程春生入院6天后,病情持续加重,2月17日转入ICU病房。插管小分队给他紧急实施了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

紧急的气管插管风险极高,特别是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病情重,体质差,无法耐受长时间缺氧和血压、心率的剧烈波动。统一标配的视频喉镜,就是插管“敢死队”战斗不减员的必备武器,同时把握插管指征、规范严格的插管流程实现了“零失误”。

“武汉市有很多医务人员被感染,你不知道你会不会是下一个,医生也会生病,也会被感染,但我们要让大家放心上前线,所以我们对自身的防护要求很高。”万里说,自从疫情爆发以来,麻醉小分队没有一个被感染。

万里的妻子也是一名一线医护人员,夫妻俩都奋战在一线。那段时间,老母亲担心不已,天天在家里守着看电视、看报纸,心里的担心只能化作默默的关注。老人深深懂得:生命至上,是作为医生的儿子的最大信念。


防“暴”精英:用一切可以用的治疗方法,我们必须搏一把

新冠病毒不仅攻击肺部,还会诱发炎症风暴,从而攻击心肌细胞,甚至引起“暴发性心肌炎”、心脏猝死。同济护心小分队化身防“暴”精英,针对患者有可能出现的急性心衰、心梗、暴发性心肌炎等危急情况积极给予提前干预。

2020年2月5日,同济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树生接管了中法新城院区的一个ICU病区。42岁的刘先生,持续发烧9天、干咳、胸闷、呼吸困难,同时还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生命已危在旦夕。李树生说。“用一切可以用的治疗方法,承担风险,我们必须搏一把,上ECMO!”。借助ECMO可以让刘先生自己的肺休息一下,给医生更多的治疗时间。接下来就是医生和护士漫长的坚守。3月10日,刘先生顺利脱下ECMO,接着又脱掉了呼吸机。他是湖北省当时成功脱离ECMO的患者中病情最重的一位。

刘先生成功的救治让同济医院重症救治团队提出关口前移的救治理念。人是一个整体,在对抗新冠病毒时,患者心脏和肺部是需要同时战斗的,只有保护好心脏,患者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去对抗肺部感染。在临床中专家们发现20%危重症患者存在心脏损伤。

“6床,程春生,50岁,呼吸衰竭,即使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情况下,氧饱和仍达不到目标值,是否需要上ECMO,以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2月17日,早上8点整,同济医院ICU病房正在进行病例讨论。

“ECMO不是用来续命的,而是用来救命的。在最优呼吸机参数通气情况下,如果患者还有难以纠正的严重低氧血症,应该尽早启动ECMO,而不是等到无计可施时用ECMO来延续生命,那时候其实已经失去了实际治疗意义。”“护心队”队员周宁说。

对于新冠肺炎的感受,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周宁比很多人更深刻。因为,他也是患者。

除夕前三天,周宁在工作期间不幸感染,居家隔离痊愈后撰写的“自愈”日记,单篇阅读量达1520万,被新华网等221家媒体转载,大大提升了群众对新冠病毒的认识,缓解了公众恐慌,受到了同行和社会的普遍称赞。

隔离期满,周宁第一时间奔赴一线,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组建“护心小分队”。

2月19日,周宁和同为护心小分队队员的汪璐芸医生(同济医院心内科医生)给程春生实施了ECMO手术。


重症救治团队:ICU患者都是“守”出来的

最难的不是技术层面,而是心理压力。ECMO一分钟两三千转速,一旦操作不严密,不仅连累其他设备的运转,还会毁掉整个系统,甚至让患者的血喷溅整个病房。ECMO正常运转期间,仪器各项指数与患者的身体状况,环环相扣又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处理不当,对于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来说可能就是致命的。因为,需要24小时不间断守护,根据监测数值随时通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应对各种不可预料的突发状况,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关乎着病人的生命安全。

同济医院的护心护理团队一共7人,4小时轮班守一个ECMO病人,工作量非常大,每小时测定凝血时间、机器流量和转数的观察,氧气瓶够不够及卧床病人的下肢的康复锻炼。机器一报警,大家都会很紧张。

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ICU护士长熊杰,从1月27日该院区开始接收患者,到6月5日病区关闭,一直坚守在一线。熊杰已经从业30来年,但这次,ICU的患者和以往不一样。她所在的病区,收治的患者都是“重中之重”。她说,像程春生这样的危重症患者,上ECMO的同时,还进行着血液透析。其病情一丝一毫的进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护士们一分一秒守出来的。患者做一次连续血液净化的时间是8至10小时,需要两位护士轮班一直守在旁边,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每小时需要检测的数据达数十种之多。

“你活过来了!活过来了!”2月27日上午,听着医护人员欣喜的叫喊,程春生的双眼噙满了泪水。那一瞬间,他润湿的双眼和周宁医生“活过来了”的欢呼,后来被广为传播。这是病房里惊心动魄的一刻,医护人员成功为他脱下ECMO。一天后,程春生又顺利脱离有创呼吸机,恢复自主呼吸。一拔完管,极度虚弱的他就奋力写下两个字:谢谢。

除此之外,大家还要面对的是病人的心理问题。熊杰碰到过一位重症患者清醒后,不吃不喝,不愿意输液。熊杰上班的路上有一个花坛,其中有一朵小野花,从它开始发青发绿,然后到含苞待放。她每一天都会拍一张图片发给这个病人,直到花完全怒放的时候,她就把花带到了病人的床边。病人当时就哭了,表示一定会配合治。面对越来越多的出院患者,熊杰说,“我每一步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肾”斗士:担心患者病情重,自己却无用武之地

新冠肺炎患者由于病毒感染导致机体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炎症风暴”令人闻之色变。它是新冠肺炎患者由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炎症因子除损伤心脏、肝脏、肺部以外,也会损伤肾脏,严重者可以引起急性多器官脏器衰竭甚至死亡。

通俗来讲,炎症因子相当于防御埋的“地雷”,能炸掉侵入身体的病毒,同时它也会对身体有损伤,一旦病情得到控制时,就需要将这“雷”清除掉。

程春生便是其中一位危重症患者。

“炎症风暴”该如何应对?“护肾队”队长徐钢带领的同济医院“护肾队”打响了“阻击战”。

“前来支援的各支医疗队中,心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医生居多,肾内科医生则相对较少,很多医疗队不了解血液净化的效果,对此持保留态度。” 护肾队何凡医生说,“刚开始时,我们很着急。光谷院区住院患者中,肾脏损害发生率为15%左右,患者病情急,自己却无用武之地。”

经过临床实践,小分队发现血液净化治疗在阻断“炎症风暴”中的作用,通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浆吸附等血液净化治疗手段提前干预,可以有效清除这些炎症因子,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

于是,护肾小分队所有队员分工合作,利用了3天左右的时间,将全院的820多位患者病例参数全部仔细梳理、对比了一遍,针对个别的患者给予建议。

通过血液净化治疗,程春生的炎症因子没有再增加,治疗效果不错。护肾小分队将这一成功病例在疑难重症讨论会上汇报,接着再接再厉,又完成了第二例、第三例。高峰期,光谷院区17台血液透析机满负荷运转,4位肾内科医生、20多位护士最多的一天为34名患者做治疗。

在光谷院区,患者每天要接受8到10个小时的血液净化治疗。疫情期间,同济护肾队累计治疗371人次,累计治疗时间3900小时。小分队采取“一对一”护理方案,一个护士负责一个透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全程监测各项指标,尽量避免出现重大的并发症。为随时应战,小分队成员都住在医院里,高负荷运转。

小分队每天晚上都要开会,复盘当天的情况比如做了多少例患者、流程怎么优化等。何凡说,他希望及时总结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把实践中好的方法与其他医护人员分享,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事实上,何凡和周宁一样,在早期工作中也感染了新冠肺炎,所幸短期内控制了症状很快治愈,隔离期满后他报名重回工作岗位。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救治患者出力,他觉得很自豪。


多学科联合:齐心协力、聚丝为绳

新冠病毒造成患者多器官而不仅仅是单靶点的损害,在同济医院战时医务处的集中管理下,每一支小分队都在不同的领域做出贡献:

同济医院10人护肝小分队迅速集结成立,定期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根据个体病情,评估新冠病毒感染引起全身性损害,特别是肝损伤与低氧血症、药物损伤或是病毒直接攻击是否相关进行讨论,并持续追踪患者情况。

2月28日,同济医院精神科专家杨渊教授通过方舱内视频远程会诊平台,“面对面”给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非常感谢医生能听我聊这些事。我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没地方可说,这是最近一个多月来,我第一次打开心扉说这些事,说出来我好多了。”患者任先生说。

针对患者存在的胸闷气短、心率不稳、疲劳、活动能力下降、氧气依赖等众多问题,康复小分队开展了重症新冠肺炎早期康复治疗,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及改善功能障碍,降低致残率,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以前每天都在床上上厕所,心情很不好,现在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可以短暂脱氧自己走到厕所并返回,这让我看到了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后,一位女士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营养小分队为新冠患者量身定制《营养风险筛查表》,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营养支持计划,选择适宜的营养治疗方案;中医药小分队参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提高,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贡献了中医经验和智慧;气切小分队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成为帮助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脱离有创呼吸机支持的最后一张王牌;咽拭子采集队创新设计了发热门诊咽拭子采集平台,重构咽拭子采样工作流程,疫情期间无一采样人员发生感染;压疮专护攻关小分队通过制定个体防护计划,增进患者舒适,促进康复;重症救治MDT团队成员每日按时召开病例讨论会,对危重患者各个器官功能进行精准的评估和治疗调整,一日无休,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金银潭支援的小分队在疫情初期开始驻守金银潭医院ICU病房,开辟了另一个战场……

由此,40+1“国家医疗队”齐心协力、聚丝为绳。

在中法新城院区,同济医院联合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共同发布《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与管理共识》,对患者院前评估及转运、病区设置及管理、医疗质量评估、多学科联合诊疗及整体护理等诊疗流程进行明确规范。《共识》的形成,以及临床中的大量临床实操和经验讨论,让专家们初步勾勒出患者病程进展规律,并有针对性地总结出一套组合拳。

在光谷院区,同济医院和各医疗队组成的战时联合医务处、护理部、专家组,每天通报各医疗队医疗工作量、病亡率数据及存在的其他问题;战时联合医务处牵头做好“微缩版”同济医院医疗核心制度,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联合护理部则拟定规范、流程30余种,结合最新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制定并及时更新患者整体护理计划评估单、护理执行清单,保证同质化、无缝隙护理,实现整体护理与个性化护理相结合的重症患者护理模式。

3月10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印发通知,要求推广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患者救治管理经验。

4月24日,同济医院新冠肺炎重症清零;26日,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如今,同济医院所有病区均已消毒后重启,全力奏响复工复产“协奏曲”。

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见证过生命的奇迹,“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已经深刻地镌刻在每一位同济人的心上。他们始终坚守,一定要为人民生命健康筑牢铜墙铁壁;他们也始终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

2020年4月

版权所有:华中科技大学   鄂ICP备0500332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0123号